站内搜索: 论坛BBS | 设为首页 | 趣味下载
网站首页 企业介绍 新闻中心 产品信息 企业之家 客服中心 人力资源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
网站公告: 老师们、同学们好!欢迎来到我公司网站!祝您愉快学习!轻松进步!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请在线留言,我们会最快为你解答。更希望您能来我们公司论坛注册与我们交流和分享!
   
新闻中心
企业动态
行业资讯
政策法规
行业资讯  
出版市场古人名作少新意
   发布者:jianhe99 发布时间:2012/4/2 阅读:630次  【打印此页】 【关闭
 
青年报讯记者 郦亮 网友针对杜甫肖像的恶搞之举近日仍在蔓延(本报26日A14版曾做评论),而李白、辛弃疾和关汉卿等古代文化人名几乎都无一幸免。这些古人仿佛一夜之间都变得非常热门,然而本报记者最近在上海各家书店走访时了解到,这些古人的作品遭冷遇已久,不仅阅读古人作品的当今青年人很少,相关机构的出版热情也不高,而且图书形式很老套。同时,电视里古代诗词的节目也日渐减少。王朔有名言,无知者无畏。业内人士认为,正是对古人名作普及出了问题,才出现了今天一拥而上恶搞古人的乱象。 
 

  “李白杜甫”图书总是老面孔


  记者在走访时获悉,上海博库书城现有李白图书39种,杜甫图书26种,辛弃疾10种,关汉卿5种。虽然数量不算少,但新书不多。据博库企宣经理朱兵介绍,这些书大多是2009年之前出版的。其中关于李白的最老图书是1994年出版的《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》,出版至今已长达18年。而所谓一年内的新书,则大多是“旧酒装新瓶”。比如2011年7月出版的《诗人李白》,其实是北大中文系已故名教授林庚写于1954年的旧作。当然,除了传记之外,更多的是这些古人的作品集,但大多是昨天出一本《李白诗选》,今天出一本《李白杜甫诗集》,后天又出一本《李白·杜甫·白居易诗》。那么几首诗被翻来覆去地编辑成书。


  福州路上一些小书店“李杜辛关”的图书数量则远比博库书城要少,所留的几本书情况却大致相同。“我们很少能看到出版社推出这些图书的诚意,编书的视野还停留在几十年前,甚至上百年前。好像和现在一点也不沾边。所以今年的书和去年的书不会有很大差别,我们总是等书卖掉了,才会再进。”一位书店营业员这样对记者说。


  不少青年与古诗“绝缘”


  李白和杜甫在当今出版社的“老套面目”,让不少青年读者避而远之。朱兵告诉记者,据他观察,现在来书店买“李杜辛关”图书的也就是“一老一小”——想研读古诗、陶冶性情的老人,和应付考试、疲于背诵的学童。“中间就像断了层,很少有看到中青年读者来买这些书的,大概是一看‘李杜辛关’还是和读书时一样,没有新意,所以才不忍去读吧。”


  读者孙渊小姐也是大学毕业后久未读“李杜”了。她告诉记者,几年前还看过一本叫《李白地理》的书,结合李白的生平游历,将他到过地方今昔风貌娓娓道来。孙小姐也爱旅游,所以对书爱不释手。无奈,这类“李杜”图书太少,大多还是端着一个架子在那里。“不是说诗歌是永恒的吗?现在新书里的李杜好像还是活在1000多年前。如果用现代视野去诠释这些诗人,一定可以找到青年知音。”一位古籍出版社编辑则表示,他们也想过做一些全新视野的“李杜”图书,只是现在研究“李杜”的人不少,但能贴近当下写“李杜”的作者却非常少,“旧酒装新瓶”实属无奈。


  而据记者了解,过去一些电视栏目承担普及古诗知识的任务,比如上海电视台的《诗与画》,但随着这些栏目逐渐淡出,青年人对古人古诗基本“绝缘”,心理距离越来越远。


  因为“绝缘”,所以不了解。文艺评论家郑敏向本报记者一针见血地指出,现在很多青年读者,因为鲜读“李杜”,他们对这些诗人的认识其实只停留在语文课本中的几首诗,了解很少。因为不了解,他们才会对古人痛下恶搞之手。“如果有好书让青年人真正接近‘李杜’,感受诗人的才情和人格,他们还会频频恶搞这些伟大的古人吗?”

 
网站导航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意见反馈 | 友情链接
豫ICP备11004431号 Copyright @ 2011 河南金东方图书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
技术支持:建和网络 网站建设专家